《镇川往事》续集即将付梓,这是张宏忠先生策划的有关家乡故事的第二部书,嘱我写几句感言。能为家乡说话,何其幸也,义不容辞。
山不在高,有景则名;地不在大,有人则兴。我的家乡镇川堡地处无定河大川中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誉为陕北四大名镇之一,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四千多年前,“河套人”的后裔就在这一带生活繁衍,商周时代,先后有熏育、猃狁、犬戎等游牧部落在此生活。西魏时曾设抚宁县,隋、唐、宋时的抚宁县治所就在镇川堡。北宋以来,这里是抗击外族入侵的前沿,有史而记的大小战争数百场,文臣武将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延绥镇巡抚张珩因鞑靼常年南下背干川,“蹂躏此地苦甚,乃筑堡设官,率军五十人以守之”,开始建堡并名之为镇川堡,镇川之名始有。清末民国初,镇川深处内地,没有了兵灾战祸,经济迅速繁荣,文化商贸勃兴。城里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东到天津,西到银川,北到包头,南到西安,都有镇川人的生意,镇川成了名副其实的“旱码头”。这里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因为见多识广,崇文守信,从古至今,英才辈出。1925年镇川播下革命火种,建立党组织,近百名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朱侠夫、朱子休、朱敏、申国藩、王聚贤等成为陕北党组织的骨干。在共和国的建设中,申昜、朱序弼、艾润兰等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镇川又一次走在前列,诸多能人鏖战商海,名扬四方。镇川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和红色的土地。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东西渐渐模糊和淡忘,但唯有故乡的山和水、故乡的人和事是难以忘怀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涌入城里,这固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带来许多问题。人口的大量流失,许多村庄十室九空。“空心化”问题的不断加重,乡土文化保护出现断层,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继承。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乡土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动摇了,乡土文化代际传承无以为继。因此,乡愁成了热门话题,人们都在呼吁留住乡愁,甚至有的人还号召农民返乡。笔者认为,不是把农民留在家乡就叫留住乡愁,而是要把那些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保存好,并让农民过上充分享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才是真正保护好乡愁。就此,张宏忠先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把家乡的故事写出来、留下来,让游子们记住家乡的故事,这是对乡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本书延续了第一集的脉络,既是补充,又是拓展,三十多万文字,二十多页图片,分类更加科学,八辑依次为:史海钩沉、岁月留痕、校园记忆、商海风云、今昔镇川、干炉情结、民风乡俗、箴言谚语,图文并茂。更令人感动的是此书的主编、我的校友学长陈世荣先生,他不是镇川人,但对两本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多次奔走于镇川、西安、榆林之间,约稿采访,不辞劳苦,认真负责,走访了大量的镇川往事亲历者,抢救了许多几近湮灭的史料,撰写了很大一部分文章,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每个镇川人铭记。我相信续集的付梓,会再次引起家乡人的共鸣,又让人多了一层对家乡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过去。知道从哪里来,才会明白要到哪里去。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史书,史书是记录人类行程的著作,凡是有人类、有文字的地方,就有史书的存在,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历史情怀,正如赤子来到世界都渴望认识自己的母亲一样,这代代相传的社会血脉,任何风浪都打不断、冲不垮,只要有人在,史书就会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中国的历史向来不太重视对下层和一般人资料的记录和保存。我们所读的史书,几乎都集中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知识精英等层面,我们只见到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纵横驰骋,而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广大民众。翻开正史,大多数民众的声音不是消失了,就是被遗忘了。《镇川往事》系列,记录的就是近百年来,发生在镇川广大民众身上的故事。
故事是过去的事情,或者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记录普通人的故事,用一个个平凡人的经历,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相对大历史而言,虽是微观史,但绝不逊于正史。毫无疑问,若干年后,我们要了解上个世纪或当代镇川人的日常生活、乡土文化等,从《镇川往事》中得到的,肯定比正史里得到的东西更多、更生动。
乡愁是一缕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它连接着游子的心与故土的魂。每个人必须对故土时时反顾,才能走得更远。无论你离开土地有多久,从乡间走出有多远,总能感到隐隐有一根脐带连着你和故乡,这脐带如血管一样,给你带来营养,给你带来前行的力量。乡愁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只有真正了解故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才会不失去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