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脉,外延表现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人自身四方面关系。它拥有其鲜明而多样的个性,包括风土民情、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因创业和扶贫工作,笔者经常走访调研,认为今日农村面貌,整体焕然一新:山坡绿化,道路硬化,村村通电,户户变样。各种社会保险和扶贫救助,为农民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农机补助下乡,提高生产力;新修环山公路,方便了农民生产;发展传统农牧业的同时,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农村建起了养殖基地、园林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办起了小企业,建成了小作坊。可谓农村山清水秀,农民炕热肚饱,物质生活大大改善。
清涧县折家坪镇景家河村是一个偏远山村。这个村子有着淳朴的村风,人们在致富路上不输条件好的村庄。村里人比干劲儿、比种地多、比粮食多、比粉条多。在这个村子,一户普通农民仅土豆收成达几十吨,生产成粉条,可卖几万元。尤其是政府为该村新建新型粉坊,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县人社部门一扶贫该村的干部介绍,这个村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村庄,是这里形成人人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
不可否认,面对多元、现代、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本土文化呈流失之势,出现一些不和谐、不积极现象,滋生了农民错误的致富观。少数农民比谁向政府要的钱多,比谁靠亲戚朋友和扶贫干部救济了多少。干部刚进门,他们开口就要两头牛百只羊,把下乡干部看成救世主,有的奇怪地提出为自己孩子安排工作的要求。一些人创业,光靠套取国家惠民政策的资金。一些人政府为其提供种子、提供化肥,懒得动手收割。一旦心愿未遂,哭天喊地,四处抱怨,甚至无理上访。这些懒人思想、投机思想的本质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文化的不自信,认为淳朴善良、勤劳致富这些祖辈人流传下来的美德已经过时。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形成适合当下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型本土文化,迫在眉睫。
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营造文化发展外部环境,做到内外兼顾,这已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政府要组织骨干队伍,深入基层调研,熟知本土文化现状,制定发展本土文化长远规划。组织宣传部、文广局、文联和作协等单位部门,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汇编成电视节目、文学作品、戏曲节目、民歌等。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讲团等形式大力宣传。打造一批经典作品,以勤劳致富、尊老爱幼、淳朴善良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通俗的方式与本土文化有效结合。组织队伍外出交流,学习利用优秀文化促进农村发展的经验,着力打造新时期的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依托文化软实力,服务农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型的本土文化成为农民勤劳致富的“源动力”,成为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稳定力”,成为农村奔小康的“加速度”,成为凝聚农民的“向心力”。
文化建设这项软实力工作应纳入硬性指标考核,应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不断完善更新文化内涵,树立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本土文化的优越性吸引群众、受益群众,形成一种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