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人

文艺名人

行走文坛 追索真理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李苗苗 张文斌 何晓 赵亭羽 2018-09-21 11:52:47.0

res01_attpic_brief.jpg

党圣元在翻阅文献

res04_attpic_brief.jpg

躬耕文坛终不悔

res07_attpic_brief.jpg

党圣元接受家乡传媒记者采访

res10_attpic_brief.jpg

题词遥寄乡情

党圣元,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笔名盛源,1955年9月16日出生,陕西子洲县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出版学术著作《返本与开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阐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沉思: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艺理论重大问题探析》《六朝清音——华夏审美风尚史魏晋南北朝卷》《老子析义》《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并称“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党圣元博览群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将社会热点与文艺理论共冶一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除去著书立说,还经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全国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17年7月11日,他的一篇题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刊登,文章科学地回答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导向是文艺批评的生命与灵魂,引领民众攀登更高的思想和审美台阶,正是文艺批评的职责和使命。党圣元一路行来,担负起文艺批评的社会责任。

因革命先烈而得名的子洲县是党圣元的故乡,1955年他出生在该县苗家坪镇何家沟村。何家沟村风淳朴、崇尚教育,村里培养出很多大学生,因此党圣元从小有好读书的习惯。中学毕业后,他当过民办教师,参加过公社通讯组的工作。工作勤奋、通讯报道写得好,1975年党圣元获得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

从子洲走到西安,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就读,20岁离乡的党圣元从此海阔天空,遨游于知识海洋。大学三年,他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彼时他的梦想是当作家,经常写诗、写小说,后来才慢慢转为评论写作。1977年10月,他的一篇不算短的诗歌评论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让他似乎找准了方向。为其授课的著名学者傅庚生教授讲课的时候喜欢引用一些文学批评中的话和句子,尤其是古代的诗话。中国古人搞文学批评,批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非常形象优美。渐渐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独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

1978年西北大学毕业后,党圣元曾被分派到陕西省图书馆工作。执着于对文学、对文学批评的热爱,1983年,他顺利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敏泽先生,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86年8月,研究生院毕业的党圣元,因成绩和专题研究能力优异留在了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1999年10月开始担任文学研究所业务副所长,同时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2010年8月担任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他还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等职。同时还担任《文学评论》《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报刊、杂志的编委。

与文学和文学批评相伴,在求索真理的路上享受孤独、潜心学术,党圣元常说研究古代文学批评和中国古典美学,目的是什么?是以当代文化建设资源的需要为前提的。在今天,我们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转化来积极推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进一步得到发现和彰显,并积极介入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理论话语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生长点。

文艺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文艺工作者如何承负起自己的精神、文化担当职责,是党圣元在思考与写作中始终关注的问题。2014年他应邀为《求是》杂志撰写并发表了《消费主义思潮对文艺创作的冲击及其应对》一文,文中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文艺极端娱乐化倾向等进行了批评,也对文艺传达的价值观、国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密切关联性进行了深度阐发。

哲学精神的指引,历史镜鉴的启迪,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文学和文学评论的研究员,从陕北小县城走到首都北京。党圣元回望来时路,自己最为受益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读到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因此他常说,书本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离开家乡四十多年的党圣元,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对故土的眷恋却越来越深切。他说自己的根在陕北,陕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早已烙刻于自己灵魂深处。他也在密切地注视着家乡的发展,常常喜悦于家乡的每处变化,喜悦于家乡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他说,榆林人思想不保守,有闯劲,所以榆林因能源开发得到大发展和榆林人本身开放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如今的陕北阔步向前,党圣元倍感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对家乡今后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组成,榆林富集这样的文化资源。陕北因多民族交融,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融汇,故陕北人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眼界开阔,如此情况下家乡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榆林在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方面建设中的骄人成就也让党圣元感到振奋,遥想当年土地贫瘠,今天绿满山川,他说再坚持三五十年,陕北的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会得到更大的改变,榆林的发展将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在人生与文学的征途中,以对祖国的忠诚、对社会与时代的责任来求索真理。时代的使命就是文艺的主题,瞻望前路,党圣元自觉任重而道远,正以拳拳之心为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献上一己之力。


责任编辑:张官
栏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