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春秋》剧照
由我市剧协原主席、著名戏剧作家艾绍青先生和剧作新秀艾亚婷编剧,本土作曲家徐世中先生作曲,陕西省一级导演王化武先生执导的《沙海春秋》,作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重头戏,7月7日晚上,在榆林市工人文化宫由榆阳区文工团首演。
《沙海春秋》是由榆阳区委、区政府主导策划,众多演职人员倾情演绎,幕后人员全力以赴,同心协力为观众奉献的一台精彩演出;是第一部反映我市榆阳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治沙造林进行生态建设、艰苦创业的史诗级的大型陕北地方戏;是一部全景式的反映榆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激动人心的好戏。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风卷黄沙似虎狼,重重苦难压苍生……”
在一阵深沉的钟声中铿锵凄婉的歌声过后,恢弘厚重的乐曲骤起。大幕徐徐升起,刹那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背着干粮袋、水壶,拄着棍子,在大漠腹地考察流沙规律的沙窝乡乡长石强与风沙搏斗着艰难上场,一个似曾相识的战斗在治沙第一线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跃然在观众的面前。
当二楞、石强的妻子红英、女儿石娟以及支援榆林治沙的大学生夏一奇和村民一起从黑风口沙海中寻找到几乎被流沙掩埋已经昏迷不醒的石强,救醒了他的时候,极度心疼丈夫的红英,埋怨起了丈夫,埋怨他放下安逸的城里工作不做,偏要主动到沙窝乡来寻灰,要求石强离开沙窝乡和她娘俩一起回城。
此时,被风沙夺去大儿子,羊子被风吹散,房屋又被风沙掩埋,为了讨一条生路的二大爷,带着寡居的大儿媳和光棍小儿子毛蛋以及三十岁还没找下媳妇的村民玉龙准备离开沙窝乡去走西口。
戏剧在重重矛盾的高潮中展开,新上任的沙窝乡乡长石强如何打开困局,无疑紧紧地扣动了观众的心弦,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石强深情地叫了声二大爷、玉龙,唱道:“人离故土雁离乡,都是泪水淹肚肠。咱沙窝人任凭风沙把横祸降,代代人忍饥挨饿受恓惶。似这样一退再退把路让,到头来哪里还有咱住的地方?”
石强立下了治不好黑风口就再不当乡长的誓言,希望二大爷他们留下来和乡亲们共同治沙打一场翻身仗。
二大爷他们正故土难离犹豫不决,红英挺身而出表态说:“大家放心,石强把沙治到那里,我娘俩就陪到那里,我要和大家伙一起干到底!”
红英的一席话打消了二大爷的疑虑,二大爷一家和玉龙下定决心不再离开。沙窝乡的干部群众在乡长石强的带领下,在秀才夏一奇的指导下,开始战天斗地,植树造林,改造沙漠。
当一场无情的沙尘暴将沙窝乡乡亲们一年多没日没夜辛辛苦苦栽下的树全部连根拔起吹得无影无踪、杨二楞又在沙尘暴中走失,沙窝乡的村民沉浸在了深深地悲痛与失望之中。二大爷他们想再次离开。
峰回路转,追着沙尘暴跑了几十里的杨二楞硬生生把被风沙吹走的树苖收拾拢雇车拉了回来;夏一奇又提出了先种苜蓿和沙柳,稳住流沙再栽树的治沙方案;石强又出面挑破了毛蛋和寡居嫂嫂兰花在长期生活中产生下的深厚情感,而又拘于礼教束缚,无法相互表达的那层窗户纸,使两个有情人走到了一起。沙窝乡的乡亲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开始了治沙治水二次创业。
沙窝乡的群众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黑风口总算是草长翠绿,在夏一奇的精心培育下,樟子松育种成功出了苗,从林校毕业的石娟放弃了分配工作的机会,铁下心来参与治沙,担任了新组建的女子治沙连连长,在升任乡党委书记石强的带领下,大家铆足了劲,正在大干一场的时候,引水拉沙的过程中,流沙突然跨塌从三级渠正中涌出,石强的妻子红英急忙将站着发楞的村民惠芬推开,自己却被流沙卷入坝中不幸身亡,痛不欲生的石强与红英演绎出一出肝肠寸断、生死离别的悲情戏,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下多少观众为之热泪盈眶。
妻子红英为治沙、为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更激起石强治沙的决心。当闻讯赶来的县委书记宣布决定调石强同志回城另有重任时,石强斩钉截铁地向杨书记表达了不带领大伙治好黑风口绝不回城的决心。
将榆阳人民几十年治理毛乌素荒沙的真实事迹,浓缩到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编剧和演职人员一起紧紧地抓住真实的故事精髓进行合理的构思创作,巧妙地应用了所有的戏剧元素来构架真实事件,使艺术表现和历史真实得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戏剧中,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随着剧情自然展开,集中尖锐拿捏得十分准确;许多唱词、对话、独白、旁白使用了陕北方言土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更加真实可信;服装、道具、布景、音乐、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充满了陕北元素与剧情高度一致。
以石强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以农林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夏一奇为代表的全国支援榆林治沙造林的知识分子,以杨二愣为代表的普通群众,以石强的女儿石娟为代表的新生代,石强的妻子红英、二大爷、毛蛋……一个个似曾相识、活灵活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就连二流子二狗,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具有陕北特色与现代感强烈的音乐的有机结合烘托下,通过近乎完美的故事情节,把枯燥的治沙事业演绎得跌宕起伏,谱写出一曲治沙的英雄赞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榆林人民艰苦奋斗,治沙治水改天换地,七十多年来,一代代榆林人民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与风沙艰难斗争,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从贫瘠到富饶,榆林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固沙换绿,将绿色牢牢镶嵌在陕北大地上,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举世曙目的奇迹。
《沙海春秋》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艺术家“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把最能代表榆林人民精神风貌的艰苦奋斗,治沙植树、改天换地的英雄壮举搬上了舞台。文学艺术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形式,在此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当代,更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