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刮大风》剧照
秦小鹏执导的电影《刮大风》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用镜头书写了一部关于生命、土地与信仰的史诗。影片通过张守川一家三代的故事,展现了陕北人与天地抗争的生存哲学,以及根植于黄土地的质朴精神。
上世纪20年代,陕北老汉张守川与儿子张三娃、孙子拴牛世代务农,靠天吃饭。春耕夏锄、寒来暑往,土地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也是命运的枷锁。张守川溘然长逝后,张三娃接过父亲的羊鞭,继续在荒芜的土地上挣扎求生。村口那棵孤零零的老树,如同沉默的见证者,凝视着陕北人代代相传的坚韧与悲怆。导演以极简的叙事,将个体的生死与土地的枯荣交织——葬礼上族人点着火把寻找逝者的场景,一声声的嚎哭,道尽了生命的苍凉与土地的厚重。
秦小鹏的镜头语言充满诗意。长镜头下,秋收的扬谷场、春耕的妇女群像、马市的打斗与祈雨的仪式,既呈现了陕北生活的原生态,又暗含形而上的哲思。素人演员的本色出演成为亮点:田间劳作的农民、说书艺人的弹唱、横山老腰鼓的豪迈舞步,无不传递出未经雕琢的生命力。影片中,闪回与叠影的运用尤为巧妙:牵牛花思念丈夫时的泪眼、拴牛回忆爷爷怀抱小羊的温情,在蒙太奇中交织成情感的河流。风声、唢呐声、黄河水声,与画面的静默形成张力,赋予影像以呼吸感。
《刮大风》的深层意蕴在于对信仰与自然的叩问。陕北人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祈雨祭祀、牛图腾崇拜,甚至一场象征命运无常的“大风”。影片以魔幻笔触描绘了人与神的对话:红布祈雨、白布祭祖、黄布牛王会,这些仪式既是无奈的抗争,也是精神的皈依。导演将“风”升华为哲学符号——它刮走苦难,也刮来希望;它无影无踪,却重塑了陕北人对生死的理解。正如片中三弦说书的唱词:“人的一生就是一场大风,刮过之后,黄土依旧。”
《刮大风》的珍贵之处,在于让艺术片回归本质。它摒弃浮华叙事,以土地为纸、生命为墨,书写了一部“乡土史诗”。三个章节如同三部乐章:祖辈的逝去、父辈的坚守、孙辈的觉醒,最终在绿意渐染的黄土高原上,完成对生命的礼赞。影片结尾,拴牛与牵牛花的爱情、祈雨成功的欢呼、老腰鼓的震天声响,共同构成一曲献给黄土地的挽歌与赞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刮大风》以沉静的力量提醒我们:艺术片的生命力,始终根植于对土地与人的深刻凝视。
(作者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评论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