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艺网

榆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山间毛驴铃铛响

发布日期: 2025-04-08 09:28:27.0  浏览 397 次  榆林日报 白建平

  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毛驴曾是最亲密的伙伴。它们驮着生活的重担,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脖颈下的铃铛声,清脆又悠长,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记录着陕北人质朴而坚韧的生活。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铃铛声渐渐远去,但那份深深的眷恋,却如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

  陕北的山,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在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崎岖的山路几乎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毛驴凭借着稳健的步伐,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得力的运输工具。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垴畔上,毛驴的铃铛声便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赶驴人哼着信天游,牵着毛驴踏上一天的行程。去往田间劳作时,毛驴驮着农具和种子,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脖子上的铃铛有节奏地响着,和着赶驴人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到了秋收时节,毛驴又成了搬运粮食的主力军,它们驮着沉甸甸的谷穗,一步一步从田间走向打谷场,铃铛声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栓叔是养驴的行家。他有一头浑身乌黑发亮的毛驴,像黑缎子一样。老栓叔对这头毛驴疼爱有加,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割草,把毛驴喂得膘肥体壮。农闲时,老栓叔会赶着毛驴去集市上做买卖,毛驴驮着红枣、小米,还有手工编织的草帽,铃铛声在集市的喧嚣中格外清脆。每次回来,老栓叔都会给毛驴喂上一把黑豆,奖励它一天的辛苦。在老栓叔心里,这头毛驴不仅是干活的好帮手,更是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的家人。

  毛驴,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承载着陕北人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头毛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陕北人对毛驴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和传统文化之中。

  在陕北的传统婚礼上,毛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迎亲队伍中,新郎骑着毛驴,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花轿和送亲的队伍。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声,和着唢呐声、鞭炮声,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新娘坐在花轿里,听着外面的铃铛声,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在陕北人的观念里,毛驴是吉祥的象征,它能给新人带来幸福和美满。

  除了婚礼,在陕北的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毛驴也常常是主角。每年的正月十五,村里都会举行社火表演,骑驴表演,和着秧歌队的节奏,欢快地跳跃着。铃铛声、锣鼓声、人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欢乐祥和的画面。

  在陕北的民间艺术中,毛驴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剪纸、民歌、说书等艺术形式中,都能见到毛驴的身影。陕北的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毛驴形象,它们或奔跑、或吃草、或负重前行,每一个姿态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民歌中也不乏对毛驴的赞美,“骑上毛驴哟走三边,铃铛响来哟心里甜”,简单的歌词,却表达了陕北人对毛驴深深的依赖。

  说书艺人则用生动的语言和激昂的曲调,讲述着毛驴的故事。在他们口中,毛驴是忠诚的伙伴,是生活的见证者。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不仅记录了毛驴在陕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现了陕北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进了村庄,汽车、拖拉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了毛驴。曾经在山间回荡的铃铛声,越来越稀少,毛驴也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尽管如此,在一些偏远的山村,仍然有一些老人坚守着对毛驴的那份热爱。他们依然养着毛驴,用最传统的方式与毛驴相处。这些老人知道,毛驴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陕北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陕北毛驴的铃铛声,是黄土地的记忆,是岁月的回响。它见证了陕北人民的辛勤劳作,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夕阳的余晖洒在陕北山梁上,我仿佛又听见了那清脆的铃铛声,由远及近,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